-
全部產品熱門預約引導互聯網醫院智能終端便民服務疫情防控支付對賬數據智能支撐平臺
院內終端系統HOT
導診導航終端
基于人工智能和頂級室內定位技術,為患者提供導診和導航一站式服務
門診預檢自助服務終端
用于診前預檢體征自助測量和智能分析
門診/住院自助服務終端
到院患者自助操作智能終端,實現就醫過程中的業務操作,提升就醫體驗,提高就醫效率。
智慧分診系統
智能終端設備和分診軟件系統相配合,幫助醫院在門急診、醫技及藥房進行排隊叫號服務
桌面自助服務終端
用于桌面端自助服務和簽到
診間壁掛自助服務終端
用于診間的自助結算、預約掛號,簽到等就診中的自助服務
住院電子陪護管理系統
電子化管理住院患者和陪護人員通行證,減少人員聚集與接觸,減少院內感染可能性
線上服務系統HOT
就醫服務系統
提供移動端預約掛號、繳費、查報告單、體檢預約等服務
互聯網診療系統
提供在線咨詢、復診、處方和檢查檢驗單線上申請等全鏈路互聯網診療系統
藥品配送系統
線上線下全平臺藥品配送,查詢,發貨系統
統一支付對賬HOT
統一支付平臺
集主流支付渠道支持,優化支付環節,覆蓋醫療衛生支付場景
統一對賬平臺
一站式集中對賬服務于一體,提高醫院對賬效率
支付監控平臺
線上線下支付就診全流程監控系統
生物特征識別系統
覆蓋患者就醫簽到、掛號、繳費等全流程的刷臉就醫
門診預繳賬戶管理系統
區域化門診預繳金管理,真正實現患者區域就診一卡通
住院預交賬戶管理系統
系統提供住院預交金充值、出院結算服務。讓患者安心住院看病,滿意出院
醫聯體云平臺HOT
電子居民健康卡平臺
提供電子居民健康卡申領使用等服務
遠程醫療平臺
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影像等多種遠程醫療服務
雙向轉診系統
協作醫院上下轉診,實現信息互通
家庭醫生服務系統
線上家庭醫生簽約,健康檔案統一管理
社區健康管理自助服務
統一測量管理社區健康服務
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系統
基于四大資源庫實時匯聚不同生命階段的數據,開展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服務
導航導診
智能導診系統
智能詢問患者癥狀,為患者預約掛號科室,解決患者盲目就醫問題
院內導航系統
基于室內定位技術,向患者提供和就診流程相結合的路徑規劃及導航服務
就醫助手系統
基于就醫信息知識庫,支持患者通過對話的方式了解診前、診中及診后的就醫相關信息資訊。
智慧分診
門診智慧分診系統
智能終端設備和分診軟件系統相配合,幫助醫院在門診進行排隊叫號服務
醫技智慧分診系統
智能終端設備和分診軟件系統相配合,幫助醫院在檢驗檢查進行排隊叫號服務
藥房智慧分診系統
智能終端設備和分診軟件系統相配合,幫助醫院在中西藥房進行排隊叫號服務
體檢智慧分診系統
智能終端設備和分診軟件系統相配合,幫助醫院在體檢進行排隊叫號服務
統一預約
門診資源預約管理系統
門診醫療資源全預約,結合線上線下,數據動態分析
醫技資源預約管理系統
智能算法優化檢查資源分配,實現分時段預約。
就醫服務
就醫服務系統
提供移動端預約掛號、繳費、查報告單等服務
互聯網診療系統
提供在線咨詢、復診、處方和檢查檢驗單線上申請等全鏈路互聯網診療服務
藥品配送系統
線上線下全平臺藥品配送、查詢、發貨、跟蹤系統
遠程醫療
遠程醫療系統
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影像等多種遠程醫療服務
雙向轉診系統
協作醫院上下轉診,患者診療無縫銜接
家庭醫生服務系統
連接社區服務,實現線上家庭醫生簽約
智能醫療終端
導診導航終端
基于人工智能和頂級室內定位技術,為患者提供導診和導航一站式服務。
門診/住院自助服務終端
門診大廳的患者自助操作終端系統,進行就醫前與就醫過程中的自助服務
診間壁掛自助服務終端
用于診間的自助結算、預約掛號,簽到等就診中的自助服務
桌面自助服務終端
用于桌面端自助服務和簽到
智慧病房服務終端
智能物聯網終端,住院體驗升級,管理效率化
智能宣教終端
醫療常識和政策、緊急通知、藥品項目價格公示、醫院特色科室介紹、排班或名醫專家簡介、歡迎參觀指導的標語等宣教類的投放
健康醫療終端
門診預檢自助服務終端
用于門診體征自助測量和智能分析
社區健康管理自助服務終端
社區多功能自助體征檢測,數據智能分析,方便快捷
健康零售自助服務終端
新零售與醫療自助服務結合,創造新的火花
智能體征參數采集系統
提供便攜式設備,一站式采集、數據分析、上傳醫生、查看歷史報表等服務
便利服務
患者便利服務管理平臺
院內便民服務統一配置,實現患者停車、訂餐、護工、志愿者集中管理服務
問卷調查系統
在提供問卷服務的基礎上,提供智能判斷,風險預測,數據統計和分析,并支持自由嵌入就診流程。
醫療服務
窗口交互服務終端系統
全功能醫院窗口,對接便捷,交互新穎,操作方便
診后患者隨訪管理平臺
結合智能AI分發,實現診后醫院隨訪管理
疫情防控
住院電子陪護管理系統
電子化管理陪護證,減少人員聚集與接觸
自助核酸檢測預約系統
疫情期間,核酸檢測自助開單
無接觸自助終端系統
無接觸使用醫療自助服務全功能,安全可靠
智能患者識別防控系統
提供智能化、自動化、可視化分區人流量管控,體溫篩查預警和數據上報服務
支付對賬
統一支付平臺
醫療支付全場景就醫模式下的支付管理平臺
統一對賬平臺
一站式集中對賬服務平臺
支付監控平臺
全場景全流程支付行為監控平臺
生物識別
人臉識別終端
覆蓋患者就醫全流程的刷臉系統
生物特征識別系統
覆蓋患者就醫全流程的刷臉平臺
賬戶管理
門診預繳賬戶管理系統
區域化門診預繳金管理,打通醫院衛健委銀行,將區域醫療資源整合,實現患者區域就診一卡通
住院預交賬戶管理系統
提供一站式住院預交金充值,實現區域診療一體化,使出院結算服務一體化,便捷化
數據分析
醫療數據大屏系統
基于數據中心,結合醫院醫療場景構建實時運營數據監控大屏
數據決策分析系統
圍繞醫療服務、醫療收入、醫療效率、醫療資源、四大醫療版塊制定數據看板
數據應用
健康檔案管理平臺系統
有效匯集和管理居民的健康檔案信息,支持授權查看院外電子病歷信息
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系統
基于四大資源庫實時匯聚不同生命階段的數據,開展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服務
信用分管理平臺系統
通過信用分機制規范平臺用戶的預約行為,避免號源資源的浪費
集成平臺
統一接口集成開放平臺
接口對接幫助文檔、熱門接入問題答疑
支撐系統
統一卡管理系統
統一管理賬戶、就診實體卡和虛擬卡介質
電子居民健康卡平臺
對接各省和微信卡管系統,統一發放電子健康卡
運維監控平臺
結合數據統計多維監控報警,支撐售后運維管理
醫院信息發布管控平臺
支持線上線下多種宣教方式,滿足更精細的投放需求
智能硬件管理系統
統一管理各類智能硬件終端,一鍵配置,方便快捷
中國這十年丨黨的十八大以來衛生健康信息化工作進展與成效
9月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京召開第16場“一切為了人民健康——我們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重點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衛生健康信息化工作的進展與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大力推進健康中國、數字中國兩大戰略融合落地,加快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規范應用和“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發展,為支撐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數據共享機制。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統籌下,橫向上,衛生健康委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完善了跨部門“大數據”共享機制,并依托國家疫情防控管理平臺等數據樞紐實現跨部門數據應用??v向上,向各地及時分發多部門比對形成的風險人員數據,為各地開展“網格化”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做到“四早”“四清”。
二是規范健康碼管理,助力復工達產。為規范健康碼管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印發了關于健康碼的管理辦法,持續推進各地健康碼規范賦碼、及時轉碼、守住安全底線。推動實現確診無癥狀感染者、疫情風險等級、核酸檢測結果、抗體檢測結果、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記錄等健康碼相關核心基礎數據全國統一共享。經過不斷努力,已實現全國一省一碼,賦碼數據全國共享,便利群眾安全有序出行,助力復工達產。
三是深化線上服務,保障公眾的就醫需求。全行業近年來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已經成為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工具箱和途徑。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健康”發揮了突破時空限制、免接觸的優勢,在保障患者特殊時期就醫需求,降低患者感染風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開辟了線上抗疫的“第二戰場”。

國家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基本建成,所有的省份、85%的市、69%的縣建立了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各地建立健全了全員人口信息、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基礎資源等數據庫,全國700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接入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2200多家三級醫院初步實現院內醫療服務信息互通共享。
總的來看,全民健康信息化效果正在顯現,目前部分區域、部分醫院和醫聯體在實現了互通共享基礎上,以應用為導向,逐步實現全國醫療健康數據互通共享,既非常必要也具備可行性。但是由于醫療服務的復雜性、服務流程的多樣性、服務對象的廣泛性、醫療數據的敏感性、醫療健康信息的互通共享應該說仍然還是一個有待攻克的難題。我國目前仍處在探索發展、摸索經驗的關鍵時期。

國家衛生健康委以服務人民健康為中心,在全國31個省開展5G+醫療健康創新試點項目987項,上海、浙江、安徽等15個省開展醫學人工智能應用和社會治理實驗,北京、山東、海南等12個省開展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是提升基層醫生服務能力。安徽應用智醫助理系統,提供常見病輔助診療、醫囑和門診病歷質控、慢病個性化管理等功能,3年來已覆蓋全省169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1.7萬個村衛生室,提供輔助診療2.8億余次,基層高血壓控制率達到69.3%,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
二是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浙江通過提供自助結算、診間結算、移動終端結算等智慧結算方式,方便患者結算費用,門診智慧結算率達79.1%,提升了患者就醫便捷性。上海應用精準預約和智能預問診系統,三級醫院平均候診排隊時間低于30分鐘,初步實現“候診即就診”。
三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北醫三院在北京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智能處方前置審核系統,實現處方自動審核、不合理處方攔截等功能,1年來審核處方30多萬張,有效提升基層醫療安全和質量。
四是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浙江省的浙江醫院應用智能重癥醫學輔助決策系統,1年來使用1600余次,重癥患者評估準確率達到100%,膿毒癥預測準確率89%,死亡風險預測準確率93%。上海瑞金醫院集成視覺、觸覺等傳感器研制智能監測床,有效監測患者行為狀態,無感獲取患者呼吸、脈搏、心電等生命體征信息,實時提醒預警,2年來已監測住院患者1.33萬例,患者院內不良事件率下降50%。
五是提升患者康復效率。復旦大學華山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山東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等應用康復訓練機器人,幫助癱瘓患者改善或恢復四肢運動功能,1年來治療患者3萬余例,有效提高康復治療針對性,縮短康復時間,降低治療費用。
六是提高醫生工作效率。福建省立醫院應用智能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采集口腔門診病歷和超聲檢查結果,大大減輕了醫生病歷書寫時間。
七是提升應急救援能力。上海應用人工智能搜救機器犬,實現地震、火災等應急救援現場的地形勘探、生命搜救和醫療急救物資配送,指導現場醫生救治和急救資源部署調度,提升應急救援的處置能力。

在醫療服務的組織管理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始終關注老年人群看病就醫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數字鴻溝”問題,始終注意在政策制定和工作推進過程中給予解決。一方面,要讓老年人共享數字紅利,推動數字健康產品易用好用。另一方面,對于確實不能或者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保留必要傳統渠道。
基于這些考慮,在“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便民惠民行動中,明確就適老化問題作出安排:一是堅持傳統服務方式和創新服務方式“兩條腿”走路。既要實現線上服務便捷化讓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更要注重線下服務人性化,合理保留傳統服務窗口,讓老年人等群體感受到細致適宜的服務。二是暢通家人、親友或者家庭簽約醫生為老年患者代為辦理一些信息化服務的渠道,比如掛號,完善電話、網絡、現場等多種預約掛號方式。同時,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現場掛號、繳費、打印檢驗檢查結果等服務,要保留人工服務窗口。同時,要配有導醫、志愿者、社工等現場為老年人服務。三是進一步優化網上預約掛號、網上問診等相關技術與服務流程,提供語音咨詢引導服務等,盡最大努力方便老年人看病就醫。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衛生健康領域不斷加強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規范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向縱深發展,持續優化創新、改善服務,取得了很好的進展成效。
遠圖作為城市健康大腦和智慧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和運營服務商,依托互聯網5G等技術,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手段,實現患者在門診流程中預約、掛號、門診、取藥、繳費與結算等系列環節的全流程優化服務,構建起了更加豐富便捷的服務應用和更廣泛的智慧醫療健康服務生態,在全國20多個省市區為1000+家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了領先的智慧服務解決方案。面對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要求,遠圖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標準化、數據資源標準化建設和互聯互通應用效果等方面夯實醫院信息化建設,打造區域內無邊界、無圍墻的診療新模式,實現區域醫療信息共享、互聯互通,遠圖城市健康大腦3.0已落地青島、宜賓、隴南、新鄉等多個城市。
疫情期間,遠圖充分發揮信息化在輔助疫情研判、創新診療模式、提升醫療服務效率等方面的作用,通過一系列線上線下的醫療信息化技術,堅守在抗疫的“第二戰場”,高效安全、科學有力地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大醫院的數十封感謝信。
面對老年人的新型“就醫難”,遠圖積極探索數字化時代老年患者就醫新模式、新路徑,充分考慮老年患者的行為習慣和特殊需求,不斷推進智慧醫院軟硬件及服務流程的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
信息化發展為衛生健康事業插上了數字技術的“翅膀”,遠圖堅持以科技賦能手段,優化改造就醫流程,滿足患者多樣化需求,提升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未來,遠圖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和健康中國行動部署,為人民健康水平的持續提升貢獻出一份力量。